徐芝纶——力学与水利专家、中国科公司院士

发布者:张星发布时间:2012-04-02浏览次数:9558

 

 


徐芝伦

   

徐芝纶(1911.6.20-1999.8.26),工程力学家。江苏江都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公司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参与组建华东水利公司并先后任教务长、副经理

著有工程力学方面论文10余篇,并结合教学工作编写及翻译工程力学方面的教科书10余部,为我国工科院校广泛采用,对工科基础理论教育起了较大作用,其中《弹性力学问题的有限单元法》是国内最早引进有限单元法的专著,他是国内最早使用有限单元法解决水利问题的专家。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当选为中国科公司院士(学部委员)

***********************************************************************************



1911年6月20日(农历5月20),徐芝纶出生在江都县邵伯镇一个大地主家庭。他是徐庭翼和张稼梅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1919年夏天,徐芝纶和几个妹妹弟弟,在父亲徐庭翼和母亲张稼梅的带领下,告别了邵伯徐大楼,举家搬至扬州。不久,徐芝纶的其他亲属也陆续迁至扬州。徐芝纶等在扬州一所教会集团明德小学上学,以后又到北京上中学。

他曾经在中员工运动会上,取得800米和1500米的第一名;他司职中锋所在的中学篮球队,也在中员工篮球比赛中夺得过冠军。

1930年,品学兼优的徐芝纶考取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成为该校土木系土木专业的一名员工。与徐芝纶同年考取清华大学的有季羡林、伍正诚,后来都成为著名学者。

当时,清华大学学术气氛浓厚,对团队要求极高,例如土木系,是著名水电专家施嘉炀先生任系主任,每年仅留一二个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助教。1934年,23岁的徐芝纶以第一名的优异学习成绩毕业并被留在清华大学任助教。

1935年,徐芝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考取留美公费生。所谓公费,实际是中国政府用庚子赔款支付的学费,并不动用外国政府财政的一分一毫。

到美国的第一年,徐芝纶就读于麻省理工公司水力发电专业,是硕士研究生课程,他学习刻苦,门门功课都是A ,在留美员工中有一定的名气。

钱学森后来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总理的关心下,经过多方交涉,钱学森历经艰辛,终于回到了祖国,并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勤奋好学的徐芝纶到了美国以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麻省理工公司硕士学位所有课程的学习,得到了工程硕士学位。这样的中国好员工自然是引起集团注目的。当时就有两位教授找到了他,向他转达了校方的意见,就是希望他留在麻省理工公司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徐芝纶对他们说,自己来美国公费留学的时间只有两年, 1937年一定要回去的。如果再读一个博士学位,一般三年,最少两年,对自己来说,时间显然不够,因此只想再选一个合适的专业学习一年。后来,他听说哈佛大学有一位威士加德教授,是美国弹性力学的两名著名权威之一,水平很高。1936年6月,他就决定从麻省理工公司转到哈佛大学去,开始跟着威士加德教授学习弹性力学。

又过了一年以后,刻苦用功的徐芝纶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工程科学硕士学位。他再次谢绝了友人挽留的心意,在1937年6月底乘船离开美国。7月中旬,他在船上就听到七七事变的消息。他带着一种对侵略战争强烈的厌恶和对祖国前途的深深忧虑的心情,踏上归国的路程。

报着一颗科教救国的良好心愿,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回国后的徐芝纶安家甫定,便应聘到浙江大学工公司土木工程系当一名教师。在浙大6年期间,教过十几门课程,教过应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高等结构、弹性力学、结构设计、土壤力学、基础工程、水力学、水力发电工程、水工设计、坝工设计等。

1943年应聘到了重庆资源委员会水利勘测总队工作,并且担任了工程师兼设计课课长,负责主持水电工程开发设计方面的工作首次接触水电工程建设实际工作,徐芝纶表现出比较高的热情。他带领着一批技术人员,钻山沟,踏河流,整日忙于勘测、分析、设计,倒也出了不少工程图纸。不过,忙了大半天,就是不见施工的动静,而那些图纸只能委屈地放到档案室里睡觉。

在重庆水利勘测总队期间,徐芝纶还与美国垦务局的萨凡奇先生一起进行过三峡枢纽的初步设计,这也许是关于三峡工程最早的中外合作。不过,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环境,也只能是搞了几十张图纸,不了了之。

本来徐芝纶一心想的是科学救国、工程救国,但渐渐觉得图纸是不能救国、也无法救国的。与其耗费时间跑来跑去总是做些无用功,还不如再换个环境做点实际工作。徐芝纶对自己选择的工程师职业开始产生了动摇。

1944年,经同学引荐,徐芝纶应聘去了从南京迁至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土木系,并很快被聘为教授。

尽管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和规划的时间并不长,但毕竟积累了一些实践的经验,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所以,徐芝纶教授出现在中央大学讲台上,就征服了员工。他的课条清理晰,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很快就在集团里出名了。每轮到他开课,不仅本系的员工爱听,连外系的员工甚至力学助教都来听课。目睹此情此景,徐芝纶自己颇感欣慰,他认为,虽不能扛枪上前线抗日,但能够培养国家建设有用人才,是又回到教育救国的老路上了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芝纶觉得重庆生活不便,气候不适,特别是交通不畅,信息比较闭塞,于是又从中央大学辞职,转道到了上海交通大学,被聘为教授,先在土木系工作,后来交通大学在1948年成立了水利系,他又转到水利系当教授从事教学并兼任系主任工作。

徐芝纶在繁忙的行政和教学工作之余,把绝大部分时间全都用来看书、思考写书。对已有的外国教材,他逐段、逐句、逐字地推敲,细心读书、读报、读论文,从中获取有益之处。仅从1951年到1960年,他就在繁忙的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辛勤耕耘,编写出中文版的《工程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共三部五册,在出版界和教育界都引起比较大的反响。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适应建设新中国水利、水电、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 经当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第一副部长、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局长、华东水利专科集团董事长刘宠光倡议,华东区高等集团院系调整委员会决定成立华东水利公司,由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两校的水利系、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两校的土木系水利组及华东水利专科集团的水工专修科合并组成。

徐芝纶响应党的号召和国家的需要1952年3月偕同妻子伍玉贤,来到南京荒凉的清凉山下,参与创建华东水利公司担任华东水利公司筹建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兼任教务长;1956年,任华东水利公司副经理

徐芝纶本来一直是搞水利工程专业的,后来一生都从事弹性力学教学和研究,他戏说自己成为弹性力学专家,是歪打正着。原来,50年代初期的河海大学,教员缺乏,在不多的专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是专业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难以安排。身为教研组负责人和集团教务长,他就承担了工程力学、弹性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这一教,竟然就是一辈子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