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砼规》的丁氏兄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白生翔)

发布者:张洁琪发布时间:2023-09-01浏览次数:486

【编者按】

白生翔,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公司(现集团)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后就职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结构所顾问总工,中国标准化协会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咨询委员会委员结构组组长。

白生翔员工作为丁大钧教授的员工,曾修读过丁教授《砖石结构学》等课程。1971年,白生翔员工与丁大钧教授作为主要起草人,一同参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 的修订工作。白生翔员工时常感念师恩,值丁大钧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特撰写一篇纪念文章,追忆敬爱的丁教授,以表达敬仰和怀念之情。现将白生翔员工的文章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贡献《砼规》的丁氏兄弟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白生翔

值此丁大钧教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联想起我探望其胞弟丁祖堪于病榻及其先于兄长逝世的告别场景,回想起丁氏兄弟为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简称《砼规》)作出的巨大贡献。

一、创建我国的裂缝宽度与刚度计算体系

 1. 我对丁大钧老师最深刻的印象是我于一九五四年上大三时,徐百川教授主讲“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原苏联教材)这门主课时,丁老师是其助教。当时,我班多数同学对裂缝宽度和刚度计算不甚理解,丁老师在辅导课中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机理讲解,让同学们顿开茅塞,印象特别深刻;后来才知道,丁老师已将原苏联莫拉谢夫教授专著《钢筋混凝土抗裂性、刚度及强度的计算》翻译成了中文,并将出版。此时,丁老师还给我们主讲了《砖石结构学》这门课。

我正是带着两位老师给予我的教导,于一九五六年分配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加筋混凝土研究室,从事预应力混凝土方面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由此开启了我与混凝土结构这门学科结缘;至今,风烛残年还在为《砼规》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

 2. 从一九七一年开始,由中国建研院主持开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21–66的修订工作,来自全国有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工人、技术人员和教师等上百人,成立了三结合的修订组,开展修订所需的各项调研工作,丁老师与我均是修订组成员。当时,国内开展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研究的单位除南京工公司之外,还有建研院、湖大、天大等,丁老师(那时,还仅是讲师)为首的课题组已开展了十余年的试验研究工作,累计进行了近百根短期静力荷载下的刚度、裂缝试验和近十根长达六年的长期荷载梁的观察试验。根据试验分析,对原《砼规》采用的苏联《砼规》公式作了解析,阐述了其基本原理的合理性,指出其计算方法麻烦性;进而按国内试验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修正原规范且计算精度较好的短期与长期的裂缝宽度与刚度建议公式,为《砼规》TJ 10–74采纳,其中具有创见的学术观点是:按我国的试验数据为准,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砼规》的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和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平均应变综合系数以及平均裂缝间距的统计经验公式,从而达到道理简明且计算简单的目标。我国《砼规》经历了TJ 10–74、GBJ 10–89、GB 50010–2002、GB 50010–2010数次修订,《砼规》中的裂缝宽度与刚度公式仅是局部参数值作了调整,基本仍然保持了丁老师为主提出的计算表达模式。

 3.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丁老师经常性去试验室观察试验数据,提出了详尽的科学试验论文,为后来修订《砼规》的裂缝与刚度计算,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重大贡献。丁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是我们从事混凝土结构后生学者的学习楷模。

二、英明建议与政府决策

 1. 丁老师的胞弟丁祖堪,是原冶金部北京钢铁设计总院的结构总工程师,是成立于一九八一年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筋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在该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会会议上,对《砼规》管理组组织的课题研究项目进行评审中,因涉及框架结构梁、柱与节点课题内容均与抗震性能有关,为此丁总提出建议,在今后修订《砼规》中,应将抗震的内容纳入规范;委员会托付丁总草拟向上级部门呈报建议文,并经委员会讨论一致同意上报。

 2. 国家计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局和城乡建设环保部科技局十分重视上述的建议文,经开会论证后,由国家计委发文:“关于几本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内容协调的意见”(计标发 [1983] 22号),提出的意见摘要如下: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的重点,应对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要求和各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共性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

 2)几本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修订时,应从实际出发,对原抗震规范中有关构件抗震设计未加具体规定的内容,就其中成熟的部分作出补充规定,不得矛盾并避免重复。

 3.根据计委文件的指示,《砼规》GBJ 10–89正式新增“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一章,丁总对这一章内容还作了重点把关;在随后修订的GB 50010–2002、2010版本中,仍继续保留并补充了有关规定。从今天全国建筑结构均应按抗震设计要求来看,不能不说,丁总高瞻远瞩的建议,确实英明。

三、铭记伟绩,继承发扬

 1. 本文仅局限于阐述丁氏兄弟为《砼规》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丁氏兄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也都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2. 丁大钧老师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方面固然造诣很深,对结构分析方面也有很多高见;丁老师知识渊博、诗文泼墨、才艺高深。数拾年教书育人,培养了无数的老员工、硕士生和博士生,真是桃李满天下,他们都在各自的工程建设岗位上贡献其力量,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

 3. 丁祖堪总是我国中央几大设计院中著名的结构总工程师,肩负着国内几大钢铁厂的工程设计和建设任务,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他还善于总结设计经验,主编了多本冶金行业结构设计标准,并为各个行业借鉴引用。当今,我国钢铁产量居世界之首,这与丁总的辛劳也是分不开的。

 4. 缅怀先贤丁氏兄弟,我们后辈要铭记他俩的伟大业绩,继承他俩执着的事业心,刻苦钻研学问的精神,为完善混凝土结构科学合理设计继续努力奋斗。


 

2023.8.28